不久前,有个有趣的问题流行开来:孔子姓什么?答案很简单,孔子姓子。孔子,属于孔氏家族,而“子”字则源自他的尊称。
为什么孔子姓“子”呢?这个问题其实得追溯到他的祖先——孔父嘉。要了解孔父嘉的背景,就得从宋国的历史谈起。
在春秋时期,宋国是个比较特殊的诸侯国。如果我们看周边的晋国、齐国、郑国、卫国、鲁国和燕国,基本上这些国家的统治者或是周天子的亲戚,或者曾为周朝立下赫赫战功。而宋国却不同,它的建立者是商朝遗民,周朝对它的态度更像是客人。为了安抚他们,周朝将宋国封为公爵,这也是当时爵位中的最高等级。
商汤之后,殷商的遗民依然存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在周朝刚建立之时,按照当时的习惯,他们并没有彻底抹去殷商的存在,而是保留了殷人的祭祀活动。这一做法有助于稳定殷商遗民的情绪,并确保他们的忠诚。为了安抚这些遗民,周武王还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回殷地,借他来统治商人。而商朝的王族姓“子”,这一姓氏一直延续下来。
展开剩余75%同时,周武王为了监视武庚,派了三个弟弟去殷地附近建立了邶、鄘、卫三国,这三国后来被合称为“三监”。
这三监分别由文王的三子担任:管叔姬鲜为卫国君,蔡叔姬度为鄘国君,霍叔姬处为邶国君。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周朝的成王继位,年纪尚轻,由文王的四子周公代行政事。然而,这引发了管叔等三监的不满。由于周公实施的礼制对他们的权力构成了威胁,他们开始与武庚联合,发动了叛乱,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
周公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终于镇压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废除了管叔、霍叔,将蔡叔流放。此时,周朝遵循传统,继续封商纣王的兄弟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了宋国,目的是为了保留商朝的祭祀活动,也标志着宋国的诞生。
兄终弟及,商朝遗风
商朝有两大特色:一是兄终弟及的继位制度,二是极为重视商业。宋国继承了这两大特点。
宋国的第一任国君微子启去世后,继位的是他的弟弟微仲。到了第五任国君宋湣公,他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宋炀公,这激起了宋湣公儿子的强烈不满,他杀害了自己的叔叔,夺取了王位,成为宋厉公。为了避免继位的混乱,宋国从此实行父死子继的制度,而宋厉公的一个弟弟,正是孔父嘉的祖先。
到了前728年,宋宣公在即位时曾放弃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与夷,而决定将王位传给弟弟公子和,这一举动令所有朝臣错愕。然而,公子和在多次推辞后,最终接受了这个任命,成为了宋穆公。
公子和继位后,宋国的继位规则也因此得以明确化。然而,在公元前720年,宋穆公病重时,尽管已有继位安排,他还是决定将王位传给宣公的儿子与夷。孔父嘉当时是宋国的司马,负责军事事务,他被召来商议这一继位事宜,但最终还是尊重了穆公的遗愿,将与夷推上了王位,成为宋殇公。
然而,宋穆公的病重并没有结束权力斗争。穆公曾要求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公子冯和左师勃送到郑国,意图通过远离朝政来减少家族间的争斗,但这两兄弟的远离并未真正带来和平,反而埋下了动乱的根源。尤其是郑国的接待,让公子冯逐渐成为宋国王位的最大威胁。
多次讨伐郑国
公元前720年,宋殇公继位后,公子冯离开了宋国,进入郑国,宋郑之间的战争也随之开始。战斗的导火线是邻国卫国的介入。
前719年,卫国国君卫桓公被弟弟州吁杀害,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被弑的君主。州吁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计划联合宋国等诸侯,共同攻打郑国,宋殇公同意了这一计划。于是,四国联军集结进攻郑国,虽然围困了郑国五天,但没有成功占领。
次年,郑国找到了机会,联手邾国等国反击宋国。尽管宋国请求鲁国的援助,鲁国却并未回应,最终在多次进攻中,宋国不仅未能取得任何战果,反而损失了几座城池。最终,公子冯的复位之路愈加明确。
春秋时期的宋国与郑国的战争看似是两国间的恩怨,但实际上也是权力斗争的缩影。宋国虽然多次尝试复仇,却始终未能如愿。
发布于:天津市恒汇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