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表现,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孩子调皮捣蛋、小动作多,常被老师叫家长,这时候家长们往往会困惑,孩子究竟是单纯调皮,还是患有多动症(ADHD)呢?了解 ADHD 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及判断标准,对于家长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学龄前(3 - 6 岁):多动行为初现端倪
在这个阶段,孩子通常充满活力,对世界充满好奇,活动量较大。然而,ADHD 孩子的多动表现更为突出。他们可能一刻不停地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很难安静地坐一会儿,比如在吃饭、看动画片时,也会频繁起身、扭动身体。而且注意力极难集中,玩玩具往往三分钟热度,刚拿起一个玩具,很快就被其他东西吸引而放下。对指令的反应也比较迟缓,经常好像没听到家长说话一样,需要多次重复指令才能完成任务,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干扰。
如果孩子的这些表现持续 6 个月以上,并且在家庭和幼儿园两个场景都出现,对正常的社交和生活产生了影响,比如在幼儿园难以参与集体活动,和小朋友相处困难,家长就需要警惕 ADHD 的可能,而不能仅仅认为孩子是 “调皮”。
展开剩余79%二、学龄期(6 - 12 岁):“注意力缺陷” 成为核心问题,直接影响学业与社交
当孩子进入小学,学习任务加重,社交范围扩大,ADHD 孩子的 “注意力问题” 逐渐凸显,多动症状相对减弱(但仍有小动作),主要集中在以下 3 个维度:
(一)学习上:分心拖延,效率极低
课堂表现:上课时,他们常常盯着黑板发呆,老师讲的知识点大量漏听,被提问时经常一脸茫然,称 “不知道老师问什么”。做笔记也是东缺西漏,甚至会忘记记作业。周围微小的干扰,如同学翻书声、铅笔掉落声,都能轻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导致无法专注听课。 作业状态:写作业时,总是玩橡皮、抠手指、发呆,原本 1 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常常拖到深夜。频繁漏题、看错数字,比如把 “+” 看成 “ - ”,即便自己检查也很难发现错误。还经常忘带课本、作业本,即便家长反复提醒,依然会遗漏。(二)行为上:小动作多,克制力弱
课堂行为:不像学龄前那样到处跑跳,但会转笔、抖腿、晃椅子,甚至偷偷摸抽屉里的玩具。偶尔还会擅自离座,比如去厕所、捡东西,严重影响课堂秩序。即便被老师批评,也只能安静几分钟,很快又恢复小动作。 课间表现:与同学玩耍时,容易因冲动引发冲突,比如抢跳绳、打断别人游戏。在集体活动中,无法遵守规则,像排队做操、轮流玩器材时,总是不按顺序来,因此常被同学投诉 “不合群”。(三)情绪上:易暴躁,抗挫折能力差
应对批评:因分心、多动被家长或老师批评时,他们容易哭闹、顶嘴,甚至摔东西,很难接受自己犯 “错误”。即使平静下来后,也很快会再次犯错,这并非他们 “故意对抗”,而是难以记住教训。 面对困难:遇到稍复杂的任务,如数学难题、作文写作,就容易放弃,抱怨 “太难了”。如果任务未完成,比如作业没写完,会变得焦虑不安,甚至拒绝上学。学龄期是 ADHD 干预的黄金期。如果孩子成绩波动较大,频繁被老师投诉,而且家庭干预,如制定学习计划等都无效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儿童保健科做专业评估。
三、青春期(13 - 18 岁):“症状隐蔽化”,易与 “叛逆” 混淆
青春期孩子本身就面临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变化,ADHD 症状会变得更加隐蔽,常常被家长误判为 “叛逆期行为”,主要有以下 3 类表现:
(一)注意力问题:从 “显性分心” 变 “隐性拖延”
学习场景:上课虽然不睡觉,但会偷偷玩手机、发呆,下课才发现笔记几乎空白。作业总是拖延到凌晨,不是不想写,而是坐下后根本无法集中精力,总是忍不住刷视频、聊微信。复习时 “坐不住”,计划好的学习任务很难完成,最终导致成绩下滑。 生活场景:出门前常常找半天东西,像钥匙、手机、书包等,还频繁忘事,比如忘带作业、错过考试时间。做事情毫无条理,房间杂乱无章,即便制定了收拾计划,也无法按计划执行。(二)多动冲动:从 “身体多动” 变 “情绪冲动”
行为表现: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跑跳打闹,但坐立时会不自觉地捻手指、抖脚,听讲座、开班会时总是忍不住想出去走动。骑车、过马路时容易冒失,比如闯红灯、超速,完全忽视安全风险。 情绪管理:与家长、同学沟通时,容易抢话、顶嘴,一句话不合心意就发脾气。情绪波动非常大,前一秒还开开心心,后一秒可能因为一点小事,比如被同学调侃,就变得暴躁不已,事后又会后悔。(三)社交与心理:易孤立,自卑心理加重
社交困境:由于冲动、拖延的性格特点,他们很难维持长期的友谊。比如经常忘记与朋友的约定,和朋友吵架后又不愿低头。在集体中常常被边缘化,甚至被嘲笑 “不靠谱”,渐渐地就变得不愿意社交。 心理压力:因为学业效率低、社交受挫,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觉得 “自己不如别人”。部分孩子会通过熬夜打游戏、逃课等方式逃避问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青春期 ADHD 如果没有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中考、高考,甚至导致厌学、焦虑等心理问题。家长需要多关注孩子的 “行为习惯”,而不仅仅是 “成绩”。如果发现孩子长期拖延、情绪暴躁,并且表现与一般的 “叛逆” 不同,就需要警惕 ADHD 症状的延续。
家长必看:不同阶段的核心判断标准,避免漏判
无论孩子处于哪个阶段,判断是否存在 ADHD,都需要满足以下 3 个条件:
(一)持续性
症状必须持续 6 个月以上,而不是 “偶尔出现”。这意味着这些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并非偶然现象。
(二)广泛性
至少在两个场景,如家庭 + 学校、学习 + 社交等,都出现相应症状。这表明问题具有普遍性,并非只在特定环境下发生。
(三)影响性
已经对孩子正常的学习、社交或心理健康造成了干扰,比如成绩下滑、被同学孤立、产生自卑心理等。
多动症的症状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 “变脸”,但其核心问题,即注意力调控困难、冲动控制能力弱始终存在。家长既不需要因为孩子 “某一阶段症状减轻” 而放松警惕,也不必因为 “症状不典型” 而过度焦虑。及时观察、科学评估、尽早干预,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健康快乐地成长。
发布于:北京市恒汇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