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人的智慧中,我们能够领悟到一句深刻的真理:“有道之国,贵在弱民,民强则国弱,民弱则国强。”这句话的内涵颇具深意,不妨让我通过一个小故事向大家展示其中的道理。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初年,那个时期,清政府派出了一位汉族官员和一位满族官员携手共同审理一起案件。在这次庭审中,被传唤的百姓跪得极低,几乎要将额头贴地,表现得恭敬而怯懦。对于这种乖乖服从的态度,满族官员感到非常不适应,原本认为百姓应该能够站起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于是他很是希望对方能够直起身来回答问题。然而,相对而言,汉族官员却出乎意料地坚持让百姓继续以跪拜的姿态回答问题。他们之间的坚持甚至导致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被记录在名为《鞑靼帝国征服记》的传教士书籍中。 试问,清朝初年的汉族官员是否做得正确呢?答案显而易见,他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他比起其满族同僚,更加明白古老帝国的运作之道,深知封建王朝的有效治理之策在于推动等级制度的驯化过程。反思历史,不仅在古代的中国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甚至在所有人类文明尚处于初露曙光之际的时期,社会的根本特性便是层层设定的社会阶级与通过严苛压迫维持社会的稳定。在中国古代外儒内法的背景之下,阶级压迫更是深入人心。 古代的统治者并非愚蠢,他们设计了如三纲五常等一系列的理论,意在维持对平民百姓的掌控。为了削弱其治下百姓的力量,统治者始终保持警惕,刻意让民众生活在温饱的边缘,迫使他们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这样的策略的根本目的在于耗尽民众的精力,使他们无暇顾及反抗的事宜。然而,这种压迫就像在钢丝上行走一样,充满了危险。如果压迫过重,再加上岁月不丰的年份来临,饥饿的百姓在忍无可忍之下便容易引发起义,从而为王朝带来动荡不安。 尽管古代统治者明白自己可能会面临被推翻的动荡风险,他们却依然不肯放弃对百姓的阶级压制,因为更令他们胆寒的是百姓的思想觉醒。对于整个士大夫阶层而言,一个王朝的灭亡并不算什么,新的王朝仍然为他们主宰。这使得元朝以灭金朝、清朝以灭明朝的情况层出不穷,给地主与乡绅们带来的特权与财富几乎没有丝毫影响。由此可见,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最大区别,并不在于权力更迭的方式,而在于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我们沐浴在现代文明的阳光下,已不再需要像古人一般频繁跪拜,这样的一种解放无疑是我们的福分。然而,在享受这样社会带来的机遇与福利的同时,我们也需保持清醒,去警惕和反思当今社会中潜藏的各种形式的压迫与不平等。唯有如此,我们才得以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与人性化的社会而不懈努力。 发布于:天津市恒汇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